国产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发展(国产服务器概念股)

欧拉操作系统在多行业已实现规模应用

欧拉操作系统在多行业已实现规模应用

欧拉操作系统在多行业已实现规模应用,华为欧拉是面向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源操作系统,可实现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的全场景支持,欧拉操作系统在多行业已实现规模应用。

欧拉操作系统在多行业已实现规模应用1

记者15日从欧拉开发者大会获悉,目前,欧拉在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交通、互联网等行业已规模应用,累计超过130万套。

2019年,华为把自己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积累了10余年的能力开放出来,欧拉操作系统正式开源。2021年11月9日,欧拉开源操作系统项目正式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走向产业共建、社区自治。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秘书长孙文龙表示,自2021年11月9日,基金会在生态发展、开放治理等方面为欧拉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欧拉真正实现了由企业向产业共建的转变。在共同努力下,英特尔,百度等众多国内外主流厂商加入社区,欧拉迈出了国际化步伐。

据了解,欧拉社区已经汇聚了330多家企业伙伴,包括芯片厂商、整机厂商、操作系统厂商、应用软件厂商等,吸引近万名开发者,成立近百个特别兴趣小组,全球下载量超过47万,成为活力十足、极具创新力的开源社区。

欧拉商业进展迅猛,新增市场份额第一

目前,欧拉在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交通、互联网等行业已规模应用,累计超过130万套。根据《中国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研究报告》,2021年欧拉在政府、运营商行业实现新增市场份额第一,在金融行业市场增速第一。2022年,预计欧拉在行业的应用新增将超过200万套。

携手行业用户,欧拉针对行业实际场景进行联合创新,并最终实现性能提升,高效智能运维,加速在行业的规模部署。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国移动在线营销服务中心、联通云、上交所、中信银行在本次大会上作主题演讲,展示其与欧拉的联合创新成果。

欧拉操作系统在多行业已实现规模应用2

4月15日,在欧拉开发者大会(openEuler Developer Day 2022)主论坛上,欧拉首个数字基础设施全场景长周期版openEuler 22.03 LTS正式发布。这是欧拉捐赠之后的首个社区共建版本,针对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和嵌入式四大基础设施场景进行了特性升级。

2019年,华为将自己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积累了10余年的能力开放出来,欧拉操作系统正式开源;2021年11月,华为将欧拉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并承诺其自身不做商用版本,以完全开源开放的态度去完善整个生态。

会上,欧拉开源社区理事长江大勇分享了欧拉在技术、生态、商业、开源建设和人才发展方面的最新进展。“截至目前,欧拉社区已经汇聚了330多家企业伙伴,包括芯片厂商、整机厂商、操作系统厂商、应用软件厂商等,吸引近万名开发者,成立近百个特别兴趣小组,全球下载量超过47万,PR合入超过5.5万。” 江大勇表示,2022年,欧拉在行业的应用将新增超过200万套。

江大勇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英特尔、百度等加入欧拉阵营

与鸿蒙面向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设备不同的是,华为欧拉是面向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源操作系统,可实现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的全场景支持,应用场景覆盖IT、CT和OT。

从鸿蒙到欧拉,华为展示了在操作系统,乃至基础软件层面的野心。在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华为为开放软件能力探索了新路径。2021年11月,华为宣布将欧拉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并承诺不做商用版本。此后,欧拉不再是华为的欧拉,欧拉开源社区由企业向产业共建转变。

银河证券认为,欧拉不做商用版本这一举措,将利好整个国产操作系统生态。“操作系统作为承上启下,连接底层基础设施如服务器、芯片产业链和上游应用软件的桥梁,操作系统闭环的形成与完善将促进整个信创产业的适配与成长。”

开源、捐赠后,欧拉操作系统在国内的发展如何?“全球主流操作系统厂商均已经推出基于欧拉的商业发行版。随着openEuler 22.03 LTS版本的发布,麒麟软件、统信软件、麒麟信安、SUSE、超聚变、新华三、中科创达、科东软件等伙伴,也宣布即将推出基于openEuler 22.03 LTS的商业发行版。”江大勇说。

据他介绍,openEuler 22.03 LTS版本采用统一的 Linux Kernel 5.10 内核,合入openEuler前三个创新版中经过商业验证的创新特性,新增代码2300万行,并构建分布式软总线能力,实现欧拉和欧拉设备的自发现、自联通,欧拉和鸿蒙设备的自发现。

在生态构建方面,除了操作系统厂商外,欧拉还需要芯片、硬件厂商的支持。记者注意到,英特尔、SUSE、百度等国内外主流厂商均已加入欧拉社区。

中国服务器操作系统竞争格局将迎变局

银河证券认为,中国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竞争格局将迎来大变局。智研咨询等三方咨询机构数据显示,在中国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WindowsServer仍是主流,目前占据市场份额约88%左右。

虽然欧拉整体市场份额与头部操作系统仍有差距,但来自赛迪顾问的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openEuler系产品整体装机量超过102万套,其中物理机装机量达到52.7万套,商业发行版装机量达到34.5万套,在政府行业市场的市占率达到了35.2%。

此外,江大勇介绍,目前,欧拉在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交通、互联网等行业已规模化应用,累计超过130万套。另据《中国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研究报告》,2021年,欧拉在政府、运营商行业实现新增市场份额第一,在金融行业市场增速第一。他还表示:“国内服务器一年新增数约为300~400万套,今年我们初步目标是200万套,相当于达到市场增量市占率的50%。”

如今,欧拉已经从最初企业主导的开源项目演进到产业共建,下一阶段发展的目标是社区自制。“原来规划是2到3年实现,但现在来看,这个节奏可能更快。” 江大勇说。

欧拉操作系统在多行业已实现规模应用3

在华为陷入供应链困局时,创始人任正非打出了两大王牌——鸿蒙及欧拉操作系统。如今,欧拉操作系统openEuler的商用有了实质性进展。

4月15日,openEuler开源社区正式发布欧拉开源后的首个社区共建版本、欧拉生态服务平台。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下称开源基金会)秘书长孙文龙表示,目前欧拉生态已吸引数百家国内外厂商加入,主流社区贡献者超过8000人,欧拉全球下载量超47万。

随着众多厂商入局,欧拉生态圈正加速扩大。欧拉开源社区品牌委员会主席梁冰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截至目前,已有330多家企业加入欧拉开源社区生态。”她透露,欧拉与鸿蒙系统将进一步打通,实现自发现、自联通。欧拉将与华为成立的“军团”实现更多接入,并在今年建立垂直技术小组,在生态上创新。

谈及欧拉目前在技术、生态、商业等方面的进展,欧拉开源社区理事长江大勇表示,整个欧拉系累计装机已超过130万套,规模应用在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交通、互联网等行业,其中政府、运营商行业新增份额第一,“2022年我们预计欧拉在行业的应用将新增200万套。”

这是否意味着欧拉操作系统已趋于成熟?其与鸿蒙将如何一起推动国产操作系统的商用化发展?

长周期版本如何保持生命力?

相较于备受关注的鸿蒙,欧拉一向低调。

4月15日,开源基金会带来了欧拉的\'最新消息:欧拉开源后的首个社区共建版本正式发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全场景融合的长周期版本,方便开发者构建面向全场景的数字基础设施操作系统。

梁冰表示,长周期版本目前已支持多元性计算,主流芯片厂商在社区均可以找到。

去年9月份,华为推出了欧拉操作系统,并在2个月后宣布将系统代码等相关的资产,捐赠给开源基金会。据了解,欧拉长周期版本的推出意味着该版本将得到开源社区的长期技术支持,通常周期不低于5年。

“长周期版本的出现代表着欧拉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标志着欧拉已经具备成熟商用的基础。”华为云MVP马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同时,欧拉的朋友圈也逐步扩容,英特尔、超聚变、新华三、麒麟、统信等芯片、整机、软件厂商也宣布即将推出基于欧拉长周期版本的商业发行版,欧拉合作厂商还不乏拓维信息、宇信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

通信工程师袁博认为,“从加入厂商的构成可以看到,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专属操作系统,欧拉已经打通了从底层端到应用端的产业链。”

从欧拉商用情况来看,华为对外承诺不做自己的商业发行版。梁冰表示,已有众多厂商推出商业发行版。“欧拉在金融、能源等行业领域已经处于开发商用阶段,也将进一步繁荣多样性计算生态。”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显示,主流国产操作系统厂商已研发基于openEuler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商业版本。2021年,openEuler系产品整体装机量超过102万套,其中物理机装机量达到52.7万套,商业发行版装机量达到34.5万套。

“欧拉阵营的快速壮大,与更具稳定性的长周期版本的推出有关。不过,目前长周期版本更多只是在于操作系统内核的稳定,而外围的驱动也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芯片方面,新型号的芯片会有更多的加速指令集。想让长周期版本保持生命力,需要芯片等厂商贡献针对性的优化代码。”马超称。

发展路线更加清晰

此次,随着更多商用版图的露出,欧拉的发展路线也更为清晰,江大勇表示,openEuler将持续在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和嵌入式四大场景的技术探索和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欧拉的应用范围由之前聚焦于云服务器,转变为持续向嵌入式等多领域拓展,而这与鸿蒙系统在嵌入式终端领域有一定重合。“未来,鸿蒙和欧拉除了实现底层技术共享,还将互为备份,只是欧拉偏向云,鸿蒙偏向端,但在嵌入式领域两者不排除也会同台‘竞争’。”马超认为。

对此,江大勇称,欧拉进一步拓展嵌入式设备,与鸿蒙在工业领域会有所交叠,但并不冲突。

同时,欧拉、鸿蒙将与华为军团有更多交集,并向众多垂直商业场景渗透。目前华为已成立了包括煤矿军团、电力数字化军团在内的15个军团。

梁冰透露,“接下来,欧拉与鸿矿等实现更多连接。今年会成立欧拉垂直技术小组,在金融、AI等众多领域打通垂直站并实现创新牵引工作。”

江大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欧拉与鸿蒙的自发现还在探索中,未来欧拉与鸿蒙将进一步技术共享、生态互通。鸿蒙将通过欧拉实现传统智能设备的更多功能,而欧拉与鸿蒙的更多能力也将在系统版本中集成。如华为“军团”需要操作系统时,欧拉与鸿蒙将充分协同起来。通过向垂直商业领域和海外市场发力,欧拉系产品的装机量有望得到持续提升。

袁博认为,欧拉开创了国产操作系统在B端商用的先例,也进入产业共建阶段,但尚还谈不上盈利,但无论是其自身发展,还是与鸿蒙的更多协同,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操作系统的商业化发展,也是中国操作系统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不过欧拉还面临生态割裂、应用重复开发、如何建立可打“持久战”的技术迭代能力等挑战。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第一部计算机并没有操作系统。这是由于早期个人电脑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机械计算机)与效能不足以执行如此程序。

但在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以及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Vincent Wilkes)发明的微程序方法,使得电脑不再是机械设备,而是电子产品。系统管理工具以及简化硬件操作流程的程序很快就出现了,且成为操作系统的基础。

到了1960年代早期,商用电脑制造商制造了批次处理系统,此系统可将工作的建置、调度以及执行序列化。此时,厂商为每一台不同型号的电脑创造不同的操作系统,因此为某电脑而写的程序无法移植到其他电脑上执行,即使是同型号的电脑也不行。

到了1964年,IBM推出了一系列用途与价位都不同的大型电脑IBM System/360,大型主机的经典之作。而它们都共享代号为OS/360的操作系统(而非每种产品都用量身订做的操作系统)。让单一操作系统适用于整个系列的产品是System/360成功的关键,且实际上IBM大型系统便是此系统的后裔;为System/360所写的应用程序依然可以在现代的IBM机器上执行!

OS/360也包含另一个优点:永久贮存设备—硬盘驱动器的面世(IBM称为DASD(Direct access storage device))。另一个关键是分时概念的建立:将大型电脑珍贵的时间资源适当分配到所有使用者身上。分时也让使用者有独占整部机器的感觉;而Multics的分时系统是此时众多新操作系统中实践此观念最成功的。

1963年,奇异公司与贝尔实验室合作以PL/I语言建立的Multics,是激发1970年代众多操作系统建立的灵感来源,尤其是由ATT贝尔实验室的丹尼斯·里奇与肯·汤普逊所建立的Unix系统,为了实践平台移植能力,此操作系统在1969年由C语言重写;另一个广为市场采用的小型电脑操作系统是VMS。 第一代微型计算机并不像大型电脑或小型电脑,没有装设操作系统的需求或能力;它们只需要最基本的操作系统,通常这种操作系统都是从ROM读取的,此种程序被称为监视程序(Monitor)。

1980年代,家用电脑开始普及。通常此时的电脑拥有8-bit处理器加上64KB内存、屏幕、键盘以及低音质喇叭。而80年代早期最著名的套装电脑为使用微处理器6510(6502芯片特别版)的Commodore C64。此电脑没有操作系统,而是以8KB只读内存BIOS初始化彩色屏幕、键盘以及软驱和打印机。它可用8KB只读内存BASIC语言来直接操作BIOS,并依此撰写程序,大部分是游戏。此BASIC语言的解释器勉强可算是此电脑的操作系统。

早期最著名的磁盘启动型操作系统是CP/M,它支持许多早期的微电脑,且其功能被MS-DOS大量抄袭。

最早期的IBM PC其架构类似C64。当然它们也使用了BIOS以初始化与抽象化硬件的操作,甚至也附了一个BASIC解释器!但是它的BASIC优于其他公司产品的原因在于他有可携性,并且兼容于任何符合IBM PC架构的机器上。这样的PC可利用Intel-8088处理器(16-bit寄存器)寻址,并最多可有1MB的内存,然而最初只有640KB。软式磁盘机取代了过去的磁带机,成为新一代的储存设备,并可在他512KB的空间上读写。为了支持更进一步的文件读写概念,磁盘操作系统(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因而诞生。此操作系统可以合并任意数量的磁区,因此可以在一张磁盘片上放置任意数量与大小的文件。文件之间以档名区别。IBM并没有很在意其上的DOS,因此以向外部公司购买的方式取得操作系统。

1980年微软公司取得了与IBM的合约,并且收购了一家公司出产的操作系统,在将之修改后以MS-DOS的名义出品,此操作系统可以直接让程序操作BIOS与文件系统。到了Intel-80286处理器的时代,才开始实作基本的储存设备保护措施。MS-DOS的架构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需求,因为它同时只能执行最多一个程序(如果想要同时执行程式,只能使用TSR的方式来跳过OS而由程序自行处理多任务的部份),且没有任何内存保护措施。对驱动程序的支持也不够完整,因此导致诸如音效设备必须由程序自行设置的状况,造成不兼容的情况所在多有。许多应用程序因此跳过MS-DOS的服务程序,而直接存取硬件设备以取得较好的效能。虽然如此,但MS-DOS还是变成了IBM PC上面最常用的操作系统(IBM自己也有推出DOS,称为IBM-DOS或PC-DOS)。MS-DOS的成功使得微软成为地球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而1980年代另一个崛起的操作系统异数是Mac OS,此操作系统紧紧与麦金塔电脑捆绑在一起。此时一位施乐帕罗奥托研究中心员工Dominik Hagen访问了苹果电脑的史蒂夫·乔布斯,并且向他展示了此时施乐发展的图形化使用者界面。苹果电脑惊为天人,并打算向施乐购买此技术,但因帕罗奥托研究中心并非商业单位而是研究单位,因此施乐回绝了这项买卖。在此之后苹果一致认为个人电脑的未来必定属于图形使用者界面,因此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图形化操作系统。现今许多我们认为是基本要件的图形化接口技术与规则,都是由苹果电脑打下的基础(例如下拉式菜单、桌面图标、拖曳式操作与双点击等)。但正确来说,图形化使用者界面的确是施乐创始的。 Apple 电脑,苹果电脑的第一代产品。延续80年代的竞争,1990年代出现了许多影响未来个人电脑市场深厚的操作系统。由于图形化使用者界面日趋繁复,操作系统的能力也越来越复杂与巨大,因此强韧且具有弹性的操作系统就成了迫切的需求。此年代是许多套装类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互相竞争的时代。

上一年代于市场崛起的苹果电脑,由于旧系统的设计不良,使得其后继发展不力,苹果电脑决定重新设计操作系统。经过许多失败的项目后,苹果于1997年释出新操作系统——MacOS的测试版,而后推出的正式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原先失意离开苹果的Steve Jobs风光再现。

除了商业主流的操作系统外,从1980年代起在开放原码的世界中,BSD系统也发展了非常久的一段时间,但在1990年代由于与ATT的法律争端,使得远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另一股开源操作系统——Linux兴起。Linux内核是一个标准POSIX内核,其血缘可算是Unix家族的一支。Linux与BSD家族都搭配GNU计划所发展的应用程序,但是由于使用的许可证以及历史因素的作弄下,Linux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开源操作系统市占率,而BSD则小得多。

相较于MS-DOS的架构,Linux除了拥有傲人的可移植性(相较于Linux,MS-DOS只能运行在Intel CPU上),它也是一个分时多进程内核,以及良好的内存空间管理(普通的进程不能存取内核区域的内存)。想要存取任何非自己的内存空间的进程只能通过系统调用来达成。一般进程是处于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底下,而执行系统调用时会被切换成内核模式(Kernel mode),所有的特殊指令只能在内核模式执行,此措施让内核可以完美管理系统内部与外部设备,并且拒绝无权限的进程提出的请求。因此理论上任何应用程序执行时的错误,都不可能让系统崩溃(Crash)。

另一方面,微软对于更强力的操作系统呼声的回应便是Windows NT于1993年的面世。

1983年开始微软就想要为MS-DOS建构一个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称为Windows(有人说这是比尔·盖茨被苹果的Lisa电脑上市所刺激)。

一开始Windows并不是一个操作系统,只是一个应用程序,其背景还是纯MS-DOS系统,这是因为当时的BIOS设计以及MS-DOS的架构不甚良好之故。

在1990年代初,微软与IBM的合作破裂,微软从OS/2(早期为命令行模式,后来成为一个很成功但是曲高和寡的图形化操作系统)项目中抽身,并且在1993年7月27日推出Windows NT 3.1,一个以OS/2为基础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并在1995年8月15日推出Windows 95。

直到这时,Windows系统依然是建立在MS-DOS的基础上,因此消费者莫不期待微软在2000年所推出的Windows 2000上,因为它才算是第一个脱离MS-DOS基础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Windows NT系统的架构为:在硬件阶层之上,有一个由微内核直接接触的硬件抽象层(HAL),而不同的驱动程序以模块的形式挂载在内核上执行。因此微内核可以使用诸如输入输出、文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机制与虚拟内存等功能。而系统服务层提供所有统一规格的函数调用库,可以统一所有副系统的实作方法。例如尽管POSIX与OS/2对于同一件服务的名称与调用方法差异甚大,它们一样可以无碍地实作于系统服务层上。在系统服务层之上的副系统,全都是使用者模式,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程序执行非法行动。

DOS副系统将每个DOS程序当成一进程执行,并以个别独立的MS-DOS虚拟机器承载其运行环境。另外一个是Windows 3.1 NT 模拟系统,实际上是在Win32副系统下执行Win16程序。因此达到了安全掌控为MS-DOS与早期Windows系统所撰写之旧版程序的能力。然而此架构只在Intel 80386处理器及后继机型上实作。且某些会直接读取硬件的程序,例如大部分的Win16游戏,就无法套用这套系统,因此很多早期游戏便无法在Windows NT上执行。

Windows NT有3.1.3.5.3.51与4.0版。

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的改进系列(事实上是Windows NT 5.0)、Windows XP(Windows NT 5.1)以及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NT 5.2)、Windows Vista(Windows NT 6.0)、Windows 7(Windows NT 6.1)也都是立基于Windows NT的架构上。

而本年代渐渐增长并越趋复杂的嵌入式设备市场也促使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成长。

大型机与嵌入式系统使用很多样化的操作系统。大型主机有许多开始支持Java及Linux以便共享其他平台的资源。嵌入式系统百家争鸣,从给Sensor Networks用的Berkeley Tiny OS到可以操作Microsoft Office的Windows CE都有。 现代操作系统通常都有一个使用的绘图设备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并附加如鼠标或触控面版等有别于键盘的输入设备。旧的OS或性能导向的服务器通常不会有如此亲切的界面,而是以命令行界面(CLI)加上键盘为输入设备。以上两种界面其实都是所谓的壳,其功能为接受并处理用户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钮,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键入指令)。

选择要安装的操作系统通常与其硬件架构有很大关系,只有Linux与BSD几乎可在所有硬件架构上运行,而Windows NT仅移植到了DEC Alpha与MIPS Magnum。在1990年代早期,个人计算机的选择就已被局限在Windows家族、类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为最主要的另类选择,直至今日。

大型机与嵌入式系统使用很多样化的操作系统。在服务器方面Linux、UNIX和WindowsServer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超级计算机方面,Linux取代Unix成为了第一大操作系统,截止2012年6月,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基于Linux的超级计算机占据了462个席位,比率高达92%。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Android和iOS已经成为目前最流行的两大手机操作系统。

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相对稳定。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一直被几个手机制造商巨头所控制,而安卓的垄断地位主要得益于三星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巨大成功。2012年第三季度,安卓的市场份额高达74.8%,2011年则为57.4%。2013年第一季度,它的市场份额继续增加,达到75%。虽然 Android 占据领先,但是苹果 iOS 用户在应用上花费的时间则比 Android 的长。虽然在这方面 Android 的数字一度接近苹果,但是像 iPad 3 这样的设备发布之后,苹果的数字还是会进一步增长。Windows Phone 系统在 8.1 版发布后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应用生态正在改善,众多必需应用不断更新,但是速度还略嫌迟缓。微软收购了诺基亚,发展了许多OEM厂商,并不断发布新机型试图扭转WP的不利局面,小有成效。

麒麟软件是操作系统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吗?

20世纪80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2006年,我国研制完成世界先进水平的“银河麒麟”服务器操作系统。作为国产操作系统的先行军和网信产业队成员,银河麒麟目前的生态合作软硬件产品数量已经超过50000款,在全国各大省市和部委获得部署应用,服务中国各行业客户已超过上万家。同时参与了70余项国产化产业合作创新联盟并担任重要角色,牵头或参与了40余项行业基础软件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荣获操作系统领域唯一科技进步一等奖。银河麒麟在坚持服务器操作系统完全自主研发的情况下,积极与的一些重大项目“强强联合”,实现了多个行业关键业务系统自主产品突破性应用,银河麒麟见证了中国操作系统30年发展之路,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操作系统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概括国产操作系统的历史?

我所经历的20年国产操作系统研发

(本文摘自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玉芳所著《UNIX、Linux与国产操作系统》一文。在过去的20年间,孙教授曾积极地参与UNIX的引进及国产操作系统COSA的开发,他还是红旗Linux发行版本的主要策划者。作为国产操作系统研发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孙教授在该文中就我国操作系统的研发历史、经验教训和Linux今后的发展等三大部分作了长达3万多字翔实而精辟的论述。)

我国对UNIX的研究与引进始于1979年。从“六五”计划(1981年)起,国家、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即围绕UNIX开展了一系列的研发。而自“七五”以来,国家调集人力物力开展了国产系统软件UNIX/POSIX标准的攻关项目。这些研发工作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在某些领域有少许影响,但市场份额不大。虽然在中文本地化方面有较强的主导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但对国家基础软件的建立,未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鉴于国家信息安全受到威胁这一根本大局,为了保障网络及信息的安全,为了软件产业以致整个信息产业的利润,为了争取应用软件开发的主动权,为了掌握软件市场的龙头,发展自主的操作系统已是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科研人员和广大用户的共识。

现在的问题在于能不能认真、客观地总结经验特别是不成功的教训,用新思路来探讨自主操作系统发展问题。虽然讲Linux及其所代表的“自由软件”和“开放源码”运动给我们发展自主系统软件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如果主导思想有问题,照样会重蹈覆辙。认真思考、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我本人来说并不轻松,甚至是有点痛苦的事情,但为了将来的成功这又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下面,笔者侧重于教训,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未确立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指导原则

虽然在立项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中 也对市场作了某种程度的分析,但这种分析主观意念成份比较多,缺乏有力、可行、可具体操作的措施和手段。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才去寻找用户,甚至“求”别人使用,十分被动。没有和国内主流PC厂家结成互利而牢固的联盟,造成“你攻你的关,我做我的市场”的局面,互不通气。事实上,用户的使用是推动系统进步的最大动力,试看现在市场上流行的版本,哪一个不是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而不断改进和增强功能的?用户不了解系统,对系统的疑虑就不可能消除,也就愈加不敢使用。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根本没有市场和用户,更谈不上市场份额和占有率。

第二、人员思想、观念未彻底转变

人员(特别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总体组)的思想、观念还未彻底转变,以适应新的科研管理及市场经营模式。参加攻关的人员几乎都来自高校、研究所,虽然由原电子部所属中软公司牵头,但主力开发人员都是一些科技人员。恕笔者直言,即使是当时项目主要依托单位中软公司,其第二开发部的管理及研究开发模式与一般科研单位也无太大区别。

总体组成员虽然几乎都是国内这方面的著名专家,勤勤恳恳,一心想把课题做好;但年纪偏大,思想上受原有的科研教学体制影响很深,思路不够开阔,市场导向的观念较差;比较强调技术成果而忽略市场开拓,最终是项目从技术目标上可以说是完成了,技术上有一定水平,却没有市场份额。“九五”前两年注意到了市场这个问题,但总体组领导中很少有人真正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过,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也不知道如何把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成商品。

第三、技术路线有偏差

一开始,我们就片面强调自主版权而把自己的手脚和头脑束缚住了。好像什么都要从ABC做起,而没有去最大限度地借鉴和合理利用别人的成果和经验。

比如当时国际上“自由软件基金会”(FSF)的GNU上已经有了大量“自由”的软件可供参考,1992年后Linux已经开始在网上流行。攻关总体组一些专家也提出了要研究这一情况,但总体组在整体指导思想上并未对此引起重视。尤其是担心怕沾上国外的这些东西就没有了自己的自主版权。我们整个课题虽然集中了全国17家单位、200多位科技人员,但面对任务的庞大和时间的紧迫,几乎一切从零开始,实际上是穷于应付,谈不上有更多的协调和创新,最终集成出来了一个系统。但从商品化角度来说,一是脆弱,其中缺陷不少;二是单薄,所含功能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三是行动迟缓,版本升级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

第四、组织管理乏力

尽管系统软件国产化攻关课题组组织还是相对严密的,当时上有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进行部门协调和技术指导;中有课题总体组进行项目具体组织和管理及技术协调;下有各专题组“分兵把守”,具体进行技术攻关和项目完成;但总的说来,还是沿用以前老的管理模式,组织体制不能针对用户和市场需求以及国内外技术发展的动态作出快速反应。区区这点分散的人力和物力如何与国外一些公司集中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商品开发工作相比呢?总体组虽然每3个月开一次会,但在重大技术问题上,还是协调、反应不够。攻关队伍大部分时间分散在全国各地,互相通气特别是深入了解很少,总体组调控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支队伍,何况这支队伍在技术、经验及知识上参差不齐,各有“现管”的上级领导,往往各自为政。实际上,总体组也无法实施强有力的支配控制措施。

第五、经费支持力度不强

在我国,特别是以前一二十年,系统软件的研制只能主要靠国家投入和支持。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软件企业都还刚刚诞生,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导致的软件价格低廉,以及国人对软件的研发需要巨大成本缺乏正确认识而导致盗版现象严重,这些软件公司都忙于“找饭吃,求生存”,根本没有经济实力去独立开发操作系统和相关的其它系统软件,这种基础软件的研制需要巨大的经费和技术投入且伴有高风险。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大支持,但与半导体集成电路方面和其它硬件项目相比,国家对于这么重大而基础的系统软件的经费投入实在是太少了。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软件行业的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尤其是1999年,围绕高科技特别是软件业的发展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相应的积极措施。这对于发展自主基础软件无疑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

笔者建议,对于基础系统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的开发,应该像当年“两弹一星”那样,集中优势,加强投入,争取在较短时间里有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软件产业能尽快有一个飞跃。

国产系统软件未取得预期的市场,未得到国人的认同,究其基本原因,笔者列出了以上五条。本人认为,诸多原因之中最重要的应是第一条,即市场导向和观念问题。如果首先从用户需求出发,根据市场规律制订并认真执行产品开发计划,协调力量,加强进度控制,严格管理和采取产品质量保证措施,策划好市场行销策略步骤和方法,那么国产操作系统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便宜VPS网 » 国产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发展(国产服务器概念股)